文章的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要想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完美,必须有确定、明晰的线索。尤其在记叙文中,线索可以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周围的环境、场面、细节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贯穿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文章的材料、内容好比一个个蘸了冰糖的晶莹剔透的山楂果,而线索好比竹签,无论多么好的山楂果,如果没有一根竹签把它们串起来,就不能成为一串诱人的糖葫芦,而只能是一堆零散的山里红。一篇文章应有一条清晰、明确的线索,否则写出来就杂乱无章,影响主题的表达。因此寻找确定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文章安排结构的一项重要。选择和使用得好,可使文章虽“一波百折“而能自成条理。
由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写文章的题材千差万别,作者的思路也会灵活多变。所以,记叙文的线索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为主线索,有的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有的以事物为线索,有的以人物特征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也有以中心件为线索的。无论以什么为线索,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必须贯穿文章的始终;二,必须要体现出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必须有助于中心思想的发展与表现。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文章在叙述的线索安排上取得了成功。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文章以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时的一段极其艰苦的生活为背景,记叙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侯把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郑重地委托战友交给部队的动人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文章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由于当时红军正处在长征途中,最需要火柴,而给战士带来簇簇篝火的正是无名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的这“七根火柴”。东西虽少,意义重大,所以文章以此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背影”在文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全文笼罩了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通过父亲步履蹒跚、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桔子这一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别之情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水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由自已、与开头相呼应,把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感人,一个重要因素是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并围绕着它,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了解到线索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使记叙的事情十分复杂,头绪纷繁,只要抓住主要线索,就可以把所有材料统领起来,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从而有利于强调叙述的重点,有利于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有利于突出记叙的主题思想。
欢迎来到中小学词句文网!